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税务文化 > 原创空间

平凡的灵魂要像一棵树

——《布鲁克林有棵树》读后感

发布日期: 2018年01月11日 来源: 本网站 作者: 兰州新区国家税务局 赵英英 分享到:


  曹文轩说,《布鲁克林有棵树》这本书很像一首歌,有旋律,有音乐的感觉。是啊,作者贝蒂·史密斯用音乐般的韵律讲述了一个小女孩成长的故事。作者是一个德国移民的女儿,成长于纽约布鲁克林,这本书中有她的影子。她说:“活着,奋斗着,爱着我们的生活,爱着生活馈赠的一切悲欢,那就是一种实现。生活的充实常在,人人皆可获得。” 

  这是一本关于生存的书,主人公弗兰西从小就面对艰辛的生活,体味成长过程中的无奈百味。家境清贫,深爱她的父亲英年早逝,母亲偏爱弟弟,在学校饱受轻鄙……面对如此坎坷的人生,弗兰西虽然也曾苦闷过,忧愁过,却始终保持着阅读这个让卑微的生命变得高贵的尊严和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人生的另一扇大门终于为她打开。 

  尼采说过:“人就像一棵树,它愈想伸向高处和明亮处,它的根就越要向下,向泥土,向黑暗,向深处。”作者是,她以一棵树来自喻,主人公弗兰西是,每一个平凡却有理想的灵魂都是。 

  看看弗兰西生长在什么环境当中吧!她出生在布鲁克林威廉斯堡一条偏僻街道上的出租屋里,爸爸的职业是做餐厅演唱侍者,但并无固定的雇主,换言之,他并不是经常有事做,通常情况下,星期六早晨他会去工会总部等活上门,接不到活的时候就借酒消愁、打发时间。妈妈做清洁工,打扫三套出租公寓来换取免费租住的权利。为了补贴家用,小时候,从周一到周五,她和小自己一岁多的弟弟尼雷会在外头捡些布头、纸张、金属、橡胶等破烂,周六去垃圾回收站卖掉。但他们不管在哪里挣到钱,都将一半存进家中的储蓄罐里。 

  是什么让这个生长在贫民窟里的孩子,一个别人鄙视的酒鬼的女儿,健康成长,考入了美国密歇根大学,开始了自己崭新的人生呢? 

  阅读。睡觉之前,弗兰西和弟弟得看一页《圣经》、一页莎士比亚的作品,这是规定,过去是妈妈给他们读,长大之后就自己读了。弗兰西刚出生,她妈妈就问外婆:“我会努力做事,不过我不想孩子长大以后只靠力气赚钱,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改变命运呢?”“秘诀就是读书写字,你可以找本好书,每天给孩子读一页,一天不落,一直读到孩子自己能读书为止,这样孩子长大后,就会见识过世面——知道世界并不是布鲁克林的出租屋这么大……”要强却一字不识的外婆说,从此,阅读成为她家的传统。而弗兰西对读书这件事更是如痴如醉。虽然小区的图书馆又小又破,但由于对阅读的爱好,弗兰西觉得它很漂亮。周天,当其他孩子去野地里玩耍的时候,她带着愉快和期盼,向图书馆走去。她喜欢旧书上的皮封套,喜欢图书馆浆糊和新鲜借书戳油墨混杂在一起的气味,对图书管理员桌子一端插了各种应季植物的褐色陶罐十分着迷,这美丽的景象她一辈子也不会忘掉。她计划把这里所有的书读个遍。她按照字母顺序,一天读一本,连枯燥乏味的书也不放过。她盼了整整一个星期的事,就是周天拿着一本书,守着一碗用卖破烂的钱换来的零食,独自一个人在家,坐在树荫下,看着树影摇曳,任时光溜走…… 

  教育。虽然家境清贫,但父母的勤劳、自律、能干在潜移默化中给了她最好的教育。不管如何困顿潦倒,爸爸外出工作时总是收拾得干干净净,打湿头发、擦好皮鞋,穿上干净的汗衫,总是那么风度翩翩。尽管妈妈用擦地板的方式养活全家四口人,但她总是那么漂亮、苗条、性格开朗,总是那么喜气洋洋的。她的温情为能干所取代,她放弃了梦想,直面惨淡的现实,她有一种狂热的生存欲望。小时候,弗兰西一家基本上就是靠霉面包过的,而妈妈做霉面包的能耐叫人叹为观止,她能挖空心思让一家人度过漫长的挨饿的日子。这些让弗兰西从小就学会了怎么用自己的本领去挣钱,去生活。她的身上有母亲罗姆利家刚强的特征和父亲诺兰家热爱美、对一切充满好奇的特征。 

  思考。弗兰西小时候是个很不起眼的孩子,瘦瘦小小的,气色忧郁,但她喜欢思考,喜欢琢磨人。当她看到在烤面包房外晒太阳,穿着破烂,肮脏的老人时,就会想到“曾经这个人也是个干净漂亮的小孩,后来长成身体结实、无忧无虑的小伙子,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在这个没有前途的环境里,就变成了现在这个邋里邋遢的老头”。这样想着,她心里突然生出一种莫名的恐慌来,她得离开这里,不然这样的遭遇也会发生在她身上。寒来暑往、季节变换。7岁的弗兰西和6岁的弟弟,该去上学了。但对学校期望很高的弗兰西,却因为贫寒的家境,在学校饱受鄙视。她发现,在这个伟大的民主国家,人竟然分成三六九等。学校的老师几副面孔对人,让她困惑不解,感到伤心。但她还是喜欢去上学,她有自己的目标,有自己的发展步伐。 

  追求。学校里的日子一天一天过去,平凡的日子里,也有魔术一般的事情发生。10月里的一个星期六,弗兰西在外头散步,不巧走到一片陌生的街区。在阳光下,这个社区显得古老、宁静、安详。这里有一所小小的、古老的学校,石榴红的墙砖在黄昏的阳光下闪闪发光。弗兰西很高兴,如同爱丽丝无意间走入了仙境。这就是她要上的学校。可是怎么才能上这所学校呢?法律严格规定只能就近上学。她慢慢散步回家,边走边想着这个问题。等爸爸下班回家后,她给爸爸说起了那所学校的事情。第二天,父女俩又去了那个街区,虽然他们不能搬家到这里,但他们想到了一个善意的谎言,终于如愿以偿,让弗兰西转学到了这个学校。尽管她每天必须走过四十八个街区去上学,吃午饭的时间只有五分钟,但她还是热爱这所学校,这里的老师和学生不像老学校那么粗暴,她太开心了,这让她看到在她生下来所接触的世界之外,还有别的世界,而别的世界也并非遥不可及。 

  努力。刚过完十四岁生日,爸爸去世了,死于过度酗酒和肺炎,她和弟弟的童年在父亲葬礼的这几天结束了。父亲死后,弗兰西没有流过一滴眼泪。但每当遇到与父亲在世时相似的场景,她就感到眼泪在喉咙里冻住,成一个块垒,渐渐扩大……扩大,终于有一天,姐弟俩坐在冷冷的街上,不声不响地哭了好久。父亲去世花去了家中储蓄罐里所有的钱,日子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弗兰西要辍学去工作,而妈妈坚持让她念到中学毕业。她和弟弟每天早晨六点起床,帮妈妈干点活才去上学。课余时间,弗兰西在酒吧帮忙,毕业后,她在小工厂当过女工,在报社做阅读员,在通讯公司做打字员……干什么她都上手很快,做每份工作都尽心尽力,干得又快又好,赚的钱也越来越多,在家里也开始独当一面。弟弟在母亲的坚持下上了高中,妈妈建议弗兰西在家里经济条件有所改观的情况下,申请上晚班,这样就可以白天去上高中,晚上继续上班。弗兰西没有答应妈妈去上高中,因为做报社阅读员的时候她学到了不少东西,历史、政治、地理、写作、诗歌,样样她都有自己的想法。但与妈妈的一席谈话给了她启发,“白天学习,晚上上班,把高中读完,为什么不用这个方法去读大学呢?” 

  梦想。严格地说,弗兰西不算高中生,但她在资历上不亚于高中生。妈妈全力支持弗兰西的选择,她参加了布鲁克林最老最著名的大学的暑假课程研修班,选修了三门课程。为了通过考试,她唯一的办法就是硬着头皮学下去,坐电车的时候她在学,休息的时候她在学,吃饭的时候她也把书架在前面看,她从不迟到,从不缺课……她在书店遇到了一个非常优秀的男孩——本,两人成为朋友,本为她检查化学作业,为她解释复辟戏剧中那些晦涩难懂的地方,帮助她做下个暑假课程的计划,甚至帮她开展人生规划。在有空闲的时候,她还去社区中心学习缝纫和舞蹈,她希望学到最后能给自己做衣服,她学会了交谊舞,虽然不指望有机会参加任何正式舞会。十六岁那年发生了很多事:弗兰西遭遇了一场短暂的爱情,外婆去世了,母亲再婚了,最重要的是,她通过了暑期学校选修的课程,并且在本的帮助下,她突击准备,通过了大学入学考试,也就是说,才十六岁的她可以上大学了,而且这时候的她已经修完了大学一年级一半的课程。弗兰西要离开生长了十几年的布鲁克林,去安阿伯上密歇根大学。 

  弗兰西就像生长在贫民窟院子里的那种树,它既不是松树,也不是铁杉,树上的枝条从树干向四周发散,枝条上长满了尖尖的叶子,整棵树看起来如同撑开的绿伞,人们称它为天堂树,不管它的种子落到什么地方,无论是四周围满篱笆的空地、无人留意的垃圾堆还是坚硬的水泥地,它都会长出一棵树苗,向着天空,努力生长。我觉得,每一个平凡的人,都可以做这样一棵永远向上的树。 




相关新闻